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多篇2020由会员“fanyulong”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高举旗帜,积极践行“四力”要求,用手中的笔、镜头、话筒礼赞新中国、描绘新时代,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全方位挖掘娄底儿女的奋斗故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1
用真情温暖人心,用双脚丈量新时代,用爱心传递正能量。他们或身在一线,经历重大事件报道;或深入基层,为困难群体撑起一片天空——58位演讲人用心记录着让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也用行动感动着他人,用好故事讲述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心声。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董新英讲述自己从2017年至今,走遍了黑龙江省28个贫困县、近600个村,行程14万公里。作为黑龙江省十二届政协委员,她提交了多份聚焦精准扶贫的提案。“讲好龙江脱贫故事,守望每一个贫困村庄的乡愁,我与1778个贫困村的故事在继续。新闻记者一直在路上,走向2020年——不言启程,只望远行。”她动情地说。
长达一个月的卧底,不惧威胁勇于揭黑,曝光违法犯罪行为……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李诚讲述自己作为一名调查记者的心路历程。“记者不仅仅需要能吃苦,更需要勇敢与忠诚,我们发现阴暗是为了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光明。”他用坚定的语气说,使命在心,重任在肩,这一份信念,不因科技进步而变,不由潮流变换而易,矢志不渝。
人民日报社记者张烁从前辈告诫自己的两句话讲起:要想把采访做得生动,就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埂上找感觉”。“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是要着眼时代大局,把握“大势”“大事”;“蹲在田埂上找感觉”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把采访做得扎实、深入。在著名植物学家钟扬离开的日子里,张烁一路追随他曾经的足迹,行程1万多公里,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这名“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
中国边防警察报社的由永怀谈到自己作为驻西非特派记者,肩负新闻官和维和战斗员双重任务:“我时刻准备着,当祖国召唤的时候,重返战场。一手握笔,一手拿枪!”
……
报告会现场,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生动展现了新闻理想与职业精神,深深打动着在场听众的心。
许多新闻从业者表示要以好记者为榜样,以好故事为动力,积极践行“四力”要求,追求理想、忠诚职业、坚持操守、甘于奉献。
鲜活的故事、感人的事迹让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黄国春热泪盈眶,“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故事才能带来真正的感动,比任何文学形象都能打动人。”
“好记者们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讲述亲历故事、诉说内心触动、畅谈着新闻理想。我感受到了优秀媒体人的风度,感受到了平凡人的温度与力量。”当代贵州杂志社李思瑾说。
辽宁营口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雷鸣说,本次“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前进的鞭策。“作为一名记者,当看到新闻报道推动问题解决的时候,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听了好记者分享给我们的好故事,心里像打开了一扇窗。”鄂豫晥革命纪念馆的沈丹说,好记者们的讲述给了她很大启发,“如何把红色故事讲得感人,让红色故事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还需加压奋进。”
“记者老师们心中有大爱,用好故事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精神,他们的讲述对我们是一次丰富的精神盛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播音系的吕佳姝说,好记者们的演讲激励着她投身新闻事业的决心,为了理想信念去追梦、去奋斗。
好故事讲到哪里,感动和力量就传播到哪里。好记者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展现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勇敢传播着中国声音,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也将吸引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2
一、践行“四力”,以人民为中心抓落点
作为主流媒体,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开动脑力,推出主题宣传策划,不断为人民群众打造优秀新闻产品。
(一)寻找人民群众的关切,挖掘党心和民意的共鸣点
以浙江之声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向人民报告》为例,其创新性地开辟了主题报道的传播格局,让重大主题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赢得浙江省党委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向人民报告》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诸如新任县(市、区)委书记的工作情况,绿水青山有没有转化为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没有改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等。以浙江省民生实事之一的“客车村村通”攻坚行动为例,节目集中在“客车村村通”的攻坚克难上,17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向人民报告“客车村村通”的实施情况,节目的宗旨是促进惠民项目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民。可以说,媒体通过节目展现当地政府的作为,凸显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满意”的执政理念。
(二)在百姓中找寻源头活水,让报道更鲜活、更具泥土气息
向互联网传播学习,改变过去传统媒体总结式报道、俯视式表述的传播模式,用平民化视角进行交流对话式传播。在日常报道中,浙江之声记者活跃在不同县区、不同乡镇、不同村社,用各自的风格记录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场景。以“最多跑一次”系列报道为例,记者蹲点浙江省的一线办事部门,实地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好的报道素材和典型案例,推出数篇“带响”的精品报道。从“人”的个体感受说起,透过老百姓办事过程中发生的微妙变化来呈现“最多跑一次”工作的推进轨迹。如记者跟随杭州市民陈先生到浙江省出入境管理局办理出入境手续,10分钟时间就办理了一家三口的护照。记者现场捕捉到办事人员热情接待的生动音响,透过老百姓的视角来讲述“一窗办理”、流程简化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
身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人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践行“四力”,扎根人民,才能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三)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融媒传播上下功夫
针对时代特点,创新传播手段,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新闻工作者应对传媒格局变化、引领时代进步的关键所在。认真践行“四力”,打造有情怀、有温度、有味道的精品融媒力作,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制胜法宝。
去年以来,浙江之声致力于打造可听、可读、可视的融媒体新型广播,频率专门配备了可视化设备,培养全媒体记者。2018 年 12 月 25日杭黄高铁(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黄山市的高速铁路)通车首日,浙江之声推出特别直播节目《最美杭黄看“浙”里》,整合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沿线县(市)广播电视台,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实现新闻生产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体传播。同时,记者提前蹲点沿线各站,以走街串巷的方式,走访当地百姓生活, ……此处隐藏3699个字……行“看齐”,不仅要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更要体现在行动上的自觉追随。一名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看齐素质强不强,无法用工具来测量,但都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工作态度是否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工作方法是否主动配合、创新落实,工作作风是否闻令即行、令行禁止,工作效果是否契合部署、符合要求,这都是检验看齐的标尺。行动不“对标”,看齐有“鼓包”。当然,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完善,时刻警醒、及时纠偏,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步调一致。“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面对改革时代大考,党员干部要勇敢地承担起我们这一代军人的历史责任,努力做到凝神聚力干好本职,像坚定专注的“工匠”一样,真正把“改革听党的,工作看我的”落到实处,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看齐要用表率魅力感召。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是最具穿透力的说服。一支队伍能否整齐,排头兵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个单位能否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党员干部作为时代的先锋,就是要以很强的看齐意识坚持原则、锤炼品格、严格要求,“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畏”,敢于叫响“向我看齐”。“向我看齐”,展示的是信心和决心,彰显的是本色和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党风政风清新扑面,正风肃纪抓铁有痕,关键就在于党中央、习近平主席这种从我做起、以我为标杆的表率魅力,在全党上下形成了以上率下、层层看齐的良好风气。践行“看齐”,党员干部要自觉向党中央、习近平主席看齐,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以“三严三实”要求立起共产党人应有的标尺,做一名“让上级信任、让部属信赖”的排头兵。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4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活动开展8年来,在发掘提炼精彩故事,做亮做强主题宣传,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有效提升新闻队伍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开展好“新春走基层”活动和春运宣传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全国广大新闻记者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为主线,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报道。以“新春走基层”为契机,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结合处,摸清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报道,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真正落地生根。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练就过硬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
作为“新春走基层”的重头戏,春运是展示流动中国、发展中国、安全中国、温暖中国的生动现场,承载着中国人厚重的乡土观念和文化情怀,反映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内在活力。新闻记者将通过调研式、行进式、体验式采访,报道春运故事,记录时代风貌,把春运宣传做精彩、做深入,深刻展现春运所蕴含的家国情、中国梦。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5
当前,正处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转型时代。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全面化了,人人都是媒体人,处处都有传播声音。如何能在“众说纷纭,百舸争流”之中抢得先机?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的提出,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职业的未来。在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只有坚守“四力”,才能在平凡生活中不断写出奇迹。
要练就勤快的“脚力”。有人说,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这就需要到现场“抓活鱼”。今年6月5日,郧阳区桂花完全小学遭山洪袭击,生死关头,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用勇气和智慧保护了93名孩子的安全。山洪过后,区融媒体中心派出记者冒雨深入桂花小学采访,第一时间报道学校受灾及救援情况。14名教职工舍命救学生的事迹经郧阳网、郧阳电视台、郧阳网官微报道后,引起其它媒体持续跟踪报道。用脚步丈量深度,用作品显示温度。在这场宣传战役中,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不分白天黑夜,在风雨中奔波,在泥泞中前行,拍摄采访记录了一批鲜活的素材,彰显了媒体人“铁脚板”的力量。“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互联网时代,信息满天飞,唯有沉下身子,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用足脚上功夫,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鲜活度的新闻报道。
要练就敏锐的“眼力”。有人说,记者需要有双“千里眼”,要准确地告诉受众“怎么样”。这就需要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发现有意义的人和事,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我的体会是,记者要勤观察、多用心,日积月累,方能练出“火眼金睛”。今年夏天,郧阳汉江大桥下的人造沙滩吸引了许多市民。6月27日,郧阳网微信公众号率先发声,以《阳光、沙滩、海浪……郧阳家门口这个“小三亚”你去过没有?》为题,用优美的文字附带精彩的图片,加上航拍视频全面展示了汉江河畔夏日的别样风景。当天,这条微信点击量过万,十堰晚报、游郧阳微信公众号相继转发,让这片沙滩成了郧阳乃至十堰城区居民消夏纳凉的好去处。
要练就善思的“脑力”。新媒体时代的记者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给人启迪,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明白新闻背后的缘由。2009年,郧阳区南化塘镇罗堰教学点教师邹桂芬的典型事迹被当地教师申建强报道后,我和同事彭奋一起到罗堰教学点采访,用三天时间对邹桂芬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拍摄,素材整整记录了6个小时。回来后,我们思考从哪里入手才最能体现出邹桂芬对孩子的爱?经验更为老道的彭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孩子“第二个娘”的身份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一名孤儿为切入点,讲述邹桂芬对这名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最后引申到邹桂芬34年的坚守。纪录片《二娘》在媒体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中央、省内外媒体纷至沓来,争相报道。最终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把邹桂芬的典型事迹推向了全国。思者无域,行者无疆。记者彭奋凭着多年的采访实践和勤学、善学、多学工作作风,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要练就独特的“笔力”。在记者这个行业,新闻发生之时就是记者“出发之时”,事发现场就是“采访现场”,记者要熟练掌握写作规律,锻炼写作功底。还拿6月5日桂花小学遭遇山洪袭击,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舍命救下93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来说,山洪过后,郧阳区委宣传部领导迅速带领十堰晚报记者和新闻科的同事们深入现场采访报道。6月7日,十堰晚报微信首推《泪目:当滔滔山洪瞬间扑来,十堰这所学校14名教职工作出一个共同选择》一文后,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湖北日报》、荆楚网等多个媒体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随后,新华社、央视1套、2套、13套节目也相继关注,14名教职工的感人事迹暖遍全国。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坚守“四力”、践行“四力”,任重道远,做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我们在路上。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5篇精选2020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多篇2020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