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缺失与社会道德教育
内容摘要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意识的培养,对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感恩教育的滞后,有些人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感恩意识背后隐藏的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弱化问题,培养青少年感恩意识必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作用。
关键词感恩缺失道德教育
感恩一词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
一个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爱,从父母亲人的疼爱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从老师的教育到国家的培养,我们所取得的没一点进步都倾注了无数人的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给予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给予我们种种关怀和照顾,正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帮助,我们才能生存和发展,我们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对所有人的感恩,我们要从内心对他们有真诚的感激之情,并把这种感激之情化为为他人服务的自觉行为。
但当今社会感恩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严重,感恩这个概念正在慢慢淡出一些人的视野。感恩缺失更大的威胁在于使人、群体、甚至社会对善举变得冷淡,对善良变得麻木,失去对善心的敬佩之心。据报道,湖南襄樊5名贫困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逐渐让受助者寒心。已经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说月工资三千多,无法报答这位病魔缠身,债务累累的善良歌手。
一个个例子使我们触目惊心,经济困难有多方面因素,但是不知感恩却是精神的贫困,缺乏基本文明素养的表现。感恩图报是美德,而“忘恩负义”却是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是对人最重的一种谴责。社会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可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曲折。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感恩缺失现象,感恩缺失的原因是什么也值得我们深思。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只要儿女成绩好,他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回报,使得本应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
育。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懂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2、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匮乏
学校教育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实践相脱节,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对最基本的孝敬观念、人伦关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通篇说教,方法单一,教材授课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实践环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千篇一律,这些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感恩情怀的培养都起不到实质性的工作。
3、社会情感,社会道德的冷漠
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在无形中助长了人们不感恩的心理。尔虞我诈;欠债不还;事不关己,绕行处理;法院判决后当“老赖”;见义勇为的事件中,被救助的人置恩人与不顾,甚至连作证都不敢??当社会上许多人对不诚信、不感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并从中获取到生存利益时,这些都在影响着人们道德的成长。社会变得经济了,也变得势力了,人文缺失正使社会变得冷漠。
然而,面对这被指出的种种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呢?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要让孩子从小自立,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不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延续到成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在学校教育方面,应该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重视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青少年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规范的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更加符合青少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
感恩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谓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人有了良好的道德,才会有求道之心,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没有花大力气切实有效的抓好道德教育,违背道德规律,就造成德育教育工作的低效率。各方面道德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功利思想明显,缺乏社会公德,从而缺少感恩之心。如果把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教育方式常常只停留在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简单训练上,苍白的说教只能弱化道德教育。无力的道德教育必然带来社会伦理的偏失。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
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家庭、爱事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没有一刻感恩的心,就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关心他人。因此,不能小看培养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社会道德抓起。
第二篇:关于职业道德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校: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小组成员:唐志江、陈飞、曾宇、曾媛、徐迪、翁星玥(普专会计1o-6班)
摘要: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共同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要求不同职业的人们恪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准则,为了了解不同职业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看法,我们小组于2o11年1月6日在乐山阳光广场进行了一场社会实践调查,以调查问卷、询问和交流的形式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以及对标准的一些看法,让我们明日了不管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遵循各自相应的职业道德,从而促进个人
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职业道德遵守看法调查发展进步
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 ……此处隐藏3570个字……于全体师生能够更
好的学习,尽最大的努力使全村的儿童尽早的脱离。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在与乡亲们的接触中,我体会到乡亲们的淳朴,也感受到了农村劳动人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乡亲们的情谊,我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父老乡亲们做点事。然而今天只能为他们宣传一些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做到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柳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经济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村里面还有好几家石材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也可以获得更大利润,更好的促进除农业为主以外的产业发展的其他产业。
现在,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是靠农作物和高效田。,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相比之下,这是最有保障的致富之路。
(三)意义
通过这几天作为村长助理的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淳朴和辛苦,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尽可能地为自己的孩子换取最大的幸福。淳厚的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的愁容和失学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我会努力学习,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为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与劳动人民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无数典型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这次实践中,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土地利用与教育”调查社会实践报告樟树村三组的突出问题——土地利用与教育 借此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樟树村三组的每一户,基本上了解了本组农民的务农情况以及农村的教育情况,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樟树村三组有19户人口,居民达87人,其中25岁至45岁的居民有47人,约占本组总人口的54.2%。而这些青壮年居民大部分在外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45岁以上的居民,有的甚至是老年人。由于大量农村精壮劳动力流向外地,本组出现了大面积土地闲置、荒芜现象。据我三天来的调查,约有14.2%的农田闲置,约有21.7%的土地荒芜,还有的居户一家人都在地,家中无人照料。因此,本组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空心组”。与此同时,本组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迅速扩大,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樟树村三组受教育学生有27人,约占本组居民人数的31.1%,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男生,女生只有8人,约占受教育人数的29.6%。樟树村是一个小山村,比较偏僻、落后,居民的人均年收入较低,到此地任教的老师大不部分是中专生,只有一个读了大专,本科生就更谈不上了。由于乡村的落后,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孩子关心不够,由于学校的资金问题,由于教师的素质问题,由于男女生比例的失调??由于这一系列的因素,本组受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素质偏低,教育问题十分严峻。
在我看来樟树村三组的这现象是大部分乡村实际情况的反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都知道,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在国家重视土地问题,保护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所行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经济等原因,农村教育远远落后城市.教育水平还很低.中国教育要发展,光靠城市里的一些先进学校的精英教育是不行的。这样的精英教育也许会培育出出一些拔尖人才,但不可能实现全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不可能建成一个学习 型的社会。只有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水平,起头并进,总体水平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能有后劲,我国的远景规划才能实现。全民的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8—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或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基
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留守儿童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可能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将产生不良后果。
针对樟树村三组的这些现象,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的居民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不要都外出务工,至少要有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下来,为本组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珍惜我们的土地资源,利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作物。 其次,父母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要教孩子学习的重要性,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培养孩子的兴趣,教孩子学会感恩把惩罚放在事前,教孩子学会感恩......
再者,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忽略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岂不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想培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然,一支优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既需要教师自身勤奋努力,不断进取;同时,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与教育。例如加强初等教育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吸引素质高的毕业生;激活机制,鼓励竞争,推进教师聘任制规范有序地进行,建立能上能
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使广大教师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这次对樟树村三组的实践调查,我感触颇多,收获也不少。我看到了家乡的现状,了解到了家乡人民的处境,感受到了家乡孩子对父母的思念,拉近了自己与家乡人民的距离。而最令我自豪的是为家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小小的意见,为家乡的富裕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祝福我美丽的家乡更加美丽、富足!
本网推荐访问其他精彩文章:关于山东学生道德的调查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要求及参考题目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2014年山东女子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