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的故事
记得在开学前让每一个还没见过面的家长将孩子在假期外出游玩时的照片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发给我们班主任,在13个孩子当中,只有朱瑞铭的家长发的是他在医院照顾车祸住院的妈妈,我和他爸爸委婉地说我们要的是外出旅游的照片,他爸爸说整个暑假没有出去,就在医院、家里两头待着。也就在那时,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在我心底留下了乖巧懂事的印象。
正式开学了,开学典礼上我见到了他,腼腆不吭声地躲在他爸爸后面。典礼结束后学生们陆续按照座位指示牌一一坐好,就剩朱瑞铭的桌子上没人了,只见他背着书包呆呆地站在教室门口看着我们,有同学指着座位叫他:“朱瑞铭,你还不进来,你的座位在这里。”可他依旧站在那里不动,反而歪着头对着那同学笑,我便走过去,轻声对他说:“朱瑞铭,我是你们的班主任陈老师,你坐到你座位上去吧!”可是,他依旧不动,依旧歪着头对着我笑,我很诧异这孩子怎么这种表现。这时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他就是这样的,像个傻瓜。”周围的同学一片哄笑,七嘴八舌起来:“老师,他一年级就是这样,听不懂我们说话的……”我立马用手势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声,然后把朱瑞铭拉倒他座位上,但同时心里也在纳闷,这孩子智力有问题吗?照片上的他把妈妈照顾的那么好,完全看不出呀?”
课后,我向熟识他情况的老师打听情况,原来这孩子比较特殊,家里还有一个读大学的哥哥,他的出生算是他爸爸老来得子,可能妈妈年纪大了,没有优生优育,所以他说话、理解能力各方面要比别的孩子弱不少,一年级时老师都不怎么管他……
果然,几乎每一堂课上,他都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身上,上课时,他的书本永远在抽屉里,他就是自己一个人,沉浸在他的世界里,旁若无人地埋头玩着他的铅笔盒、卷笔刀、水彩笔,你问他要作业本时,向他提问时,他便站在那里,瞪大眼睛歪着头对着你笑,直到你把话重复三遍以上,他才像是听懂一点点,然后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地找,怎么也找不到,还以为他没带来,结果老师一过去就在书本最上面找到了,你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他依旧歪着头对着你笑……更让我犯愁的是,开学的第一次考试他语文40多分的,看着试卷上那写得像蚕豆大又歪歪扭扭的字,心底一片乌云。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他每天都在整队的时候破坏队伍,每天都会被其他小朋友告状,小组合作时总受到排挤,在升旗仪式上东张西望,身体左摇右晃……
对一个孩子怀有希望,然后失望。此时的老师,显得多么的弱势。但无论多失望,总要找个理由重燃希望。
于是我试着去寻找他的好,发现他的单纯有时还蛮可爱的,课堂上上尽力多谢机会让他发言,尽管他结巴得厉害,老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我还是及时制止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耐心地听他说完,尽管他说的答案风马牛不相及,但至少他在课堂上能坐定的时间比开学久了一些,甚至还能举几次手了,那也是值得欣喜的,总体来看,他还是在慢慢进步的,我仍然为此感到高兴。
他的行为习惯好转了,但成绩还是让人担忧的。家长会上,教师说:“越是成绩差的孩子,家长越是不能放松。为什么?人心好比是一块田,春去秋来,是不可能空空如也,什么都不长。它那里不是开花结果,就是长满荒草。一旦孩子对学习彻底丧失信心和兴趣,听课就成了煎熬,上学就成了苦捱,步入歧途——那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无论成绩如何,一定要让每个孩子觉得老师喜欢自己;无论配合的能力是大是小,一定要让每个父母知道,教师尽其所能地拢着提着他的孩子。
实实在在,教师不敢让一个孩子落得太后。大约教师都有这样的顽症:在教室里,在教学中,格外能够锁定教师目光的,往往是个别表现极差的孩子。所以,当班级里出现不可救药的厌学者、捣乱分子的时候,就意味着整个班级生病了。哪怕那是偶然犯痛的蛀牙呢,各科教师的教学情绪都将受到影响,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疼痛的折磨。 一个不能丢,一个不敢丢。是为了整个班级,也是为了教师自己。
几乎每次测验,我都要发微信,告诉孩子的家长:“麻烦你们,今晚好好看着他完成复习资料。其他事情忙不过来,争取生字过关吧,争取必须背诵的课文能背诵吧——对于我们来说,及格就是胜利。”
在他第二次语文考试拿到80分的那一天,我当着他的面跟他爸爸说:“我在朱瑞铭身上能看到希望,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在同学面前,我也尽可能地抓住每一次机会夸奖他。给他暗示,他在进步,他会变好。这招对他还算管用。除此之外,我还特意增加与他交流的次数,下课常常特意跑去问他,刚才的课表现怎么样?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这样他也能更在意自己的表现,更努力地去争取。
老师对学生付出感情,就好像在白开水中加糖,每天加几粒,一天天之后,水便有了甜甜的滋味。
一个月又过去了,我与他的这杯水也渐渐有了甜味。当我看到他作业每天认真完成时,我的心里甜甜的,当我听到他特别得意地跑过来告诉我:“陈老师,今天付老师夸我很认真”的时候,我的心里甜甜的,当我看到他排队做操都日渐端正态度的时候,我的心里甜甜的。当他期中、期末考试语文都得了90分多的时候,他的进步令我发自内心的高兴,虽然他仍然有很多表现不好的地方,但我一点也不着急,我想,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贵在点滴的培育,一天天的积累。
教育孩子就是这样,没有固定的方法与套路。有的孩子,可能你小小的一招就能立刻变好,而更多的孩子,会是反反复复,需要老师有更多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想更多的方法,一切随孩子而变,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坚定的爱孩子的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