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的界定
问题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时产生的。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问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原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2、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低年级的儿童有问不完的问题,诸如:燕子为什么会飞?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秋天树叶为什么会黄?……天上地下,鸟兽虫鱼,无不引发孩子“问”的欲望。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探究的意识越来越弱。在课堂上常常出现“冷场”、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该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发展。为什么会产生这类现象?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这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思考、应该研究的问题。
3、凸显语文学科特点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语文课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重视交流表达的学科特点更凸显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课需要问题来激活,语文课需要问题来牵引。
4、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我国的中学生得奖牌数是最多的,可为什么我们培育出来的人才与诺贝尔奖无缘。通过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我们的学生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是否会提问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决定着国家的前途。
三、文献综述
中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问题意识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前人已经论证了的。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而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的研究会取得一定实效。
二、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学生
研究范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研究方法:观察法 行动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 个案分析法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提高问的价值;使学生会问,培养问的习惯,掌握提问的技巧。
2、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进取的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在组织形式和内容方法上构建一个完整体系。
(1)参与课题的所有成员分工协作,构建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组织体系。
(2)开展由一年级至六年级语文课堂活动研究,改变以往“课堂‘授课’意识太浓、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参与不足”的弊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问题研究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体系。
(3)加强从备课、上课到课外拓展等多层次的研究,形成问题意识的立体研究体系。
2、实践性原则:充分创设问题情境,交给学生发言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养成提问习惯。
3、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多指导,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4、和谐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5、发展性原则:课题研究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在激发学生提问兴趣、研究提问技巧、培养学生提问习惯上下功夫,使学生终身受益。
6、开放性原则:是指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而应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联系。
五、研究的内容
1、师生角色定位;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树立学生信心;
3、研究提问技巧;
4、“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周期和阶段
研究的周期:两年为一周期
第一周期:2005.12——2007.11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5.12——2006.2)拟定、完善实验方案;组织实验教师开会,明确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向学校提出承担实验申请。确定实验对象,培训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6.3 ——2006.12)全面实施实验方案,不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示范课和优质课的展示会,边研究,边总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7.1——2007.11)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测查报告,收集论文等。
七、实验的预期成果及形式
1、意识形态成果:
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好问。
2、可视性成果:
实验研究报告、实验教师论文集、优质课教案、学生成果集。
八、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组 长:***
副组长:**
主研人员:** *** ** ***
课题秘书长:***
九、具体措施
1.通过理论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使每位实验教师能以较高的理论起点,更好地进行教学实验。
2.根据课题的研究项目对实验班实施操作,构建新理念下的问题意识教学模式。
3.利用多种形式,如讨论探究、公开课研讨、专家点评、学生专访、主题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十、研究的经费及其他相关保障条件
1、我校是重庆市课题基地校、是奉节县的重点小学,上级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都挺重视我校的课题研究,相信会给本课题予支持。
2、校长钱直树热衷于教育科研,曾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若经论证本课题有研究价值的话,他会考虑经费投入。
3、学生多数是城里的,他们大胆、大方、思维活跃;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发展,会积极配合学校课题研究。
4、学校语文教师中年轻教师居多,他们有研究热情,有一定的科研经验,会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