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计划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5-04-05 07:12:35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全文共6737字)

【概述】物理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物理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总结1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总结2

1.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

(倾斜静止时也叫处于平衡状态 )

2.杠杆平衡条件:

F1L1= F 2L2 或者 F 1/F 2= L 2/ L 1

3.杠杆的分类:①省力杠杆:

L1> L 2→F1< F 2 省力费距离

②L1< L 2 →F1> F 2 费力省距离 ③L1= L 2→F1= F 2不省(费)力不省(费)距离。

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注:⑴判定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或者做杠杆平衡类问题时,都要通过杠杆的力臂来判定。

为了掌握力臂的关系,最好 先画出杠杆示意图 ,在图中把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都表示出来,便于判定。

⑵力臂画法口诀: 一找点 (支点) 二画线(力的作用线, 就是图中力的方向) 三作垂线段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即是力臂。

⑶最小动力的求法:

① 先求最大动力臂: a:动力作用点确定了,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线段长即为最大动力臂;

b 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时,应看杠杆哪一点离支点最远,则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

大动力臂。

② 再画最小动力:过动力作用点作最大动力臂的垂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动力的方向。

4.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 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

①定义:和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 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5.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S=n h 或 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绳子固定端)“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6.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

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 但人类仍然使用, 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 (滑轮组、斜面)或者可以省距离(钓鱼竿)、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

们所做的功( F S) =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 G h)

7.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W/t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的单位:焦(J),时间t的单位:秒(s),功率P的单位:瓦 ……此处隐藏2141个字……

①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还精确的测出了大气压值: 760mm汞柱高,即 P0=ρ 液 g h =1.01 × 10 5Pa(1标准大气压下≈ 1.0x10 5Pa)

20.大气压的特点: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物理初二下册知识总结5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静、快←→慢、方向改变) 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

,符号是 N; 2 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 1N。

6.力的表示法有

2 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

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

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 (作用点一定在受

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 2 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

F=k x 其中 F:弹力; 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 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 就是根据这个 原理 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 G=m 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 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 , [ 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3.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

(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4.摩擦力

(f) :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摩擦力分为静摩擦与动摩擦,其中动摩擦又分为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

(3)f 滑= μN。

其中f滑: 滑动摩擦力; μ :摩擦系数,与物体本身的粗糙程度有关; N:压力(固体在水平面上,压力 =重力)

(4)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也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线上的外力的大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⑴确定研究物体⑵找参照物(施力物体)⑶假设 f 不存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⑷ f 与假定的运动情况相反。

15.摩擦力的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16.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17.合力的大小与分力之间的夹角有关。

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夹角越小,合力越大。

故力的方向相反( 180°)时合力最小,为两个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力的方向相同(0°)时合力最大,为两个分力之和,合力的方向和任何一个力的方向相同。

18.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 实验 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 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

(2) 因为不受力不存在,所以在实际中即为 F 合=0,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 牛一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9.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

注:(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 m有关,与物体 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 等

无关。

(3) 惯性不是力,所以不能说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在惯性的作用下。应该说 由于惯

性或者 具有惯性

20.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

(1)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2)在外力的作用下哪一部分改变了运动状态;

(3)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最后出现什么现象。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全文共673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